安康汉滨: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汉滨陕茶一号种植面积达21.3万亩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安康汉滨: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汉滨陕茶一号种植面积达21.3万亩

茶乡飘茶香 茗茶富农家

——汉滨区推动“陕茶一号”高质量发展之今生篇

北纬32度,是舒适旅行的理想地带,也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纬度,这条穿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进入陕西后与南北气候分水岭的巍巍秦岭相依的线,在汉滨得到了印证——茂密的植被,温润的气候,无霜期长,土壤富含硒元素,被公认为培植优质茶叶的理想区域。

在汉滨这片富硒热土上,一片绿叶历经岁月沉浮与时间打磨,积累起氤氲的温度、历史的深度与文化的厚度,孕育出茶马古道通西域,汉江航运茶麻耳蓓土产入汉口,区内双龙镇有百余年的老茶树,晏坝镇有千亩知青茶园……“陕茶一号”适生优良品种推广后,汉滨借势自然禀赋,自2014年起在汉江两岸的大竹园、晏坝、双龙、瀛湖、流水、牛蹄等地发展茶叶产业。经过10年的努力,建成茶叶现代农业园区56个,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1.3万亩,培育茶叶加工企业78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63家,实现了“陕茶一号”从少人问津到众人宠茶,片片茶园碧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云天,茶山游人如织的胜景,演绎了一片茶叶兴盛一座城的传奇。

从高起点规划到领导包抓全产业链布局系统推进,“陕茶一号”以全新的姿态破土发芽

史料记载,汉滨茶叶发展始于商周,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之一。虽然汉滨植茶历史悠久,但在时间的浸染下愈发醇厚飘香,还是从2014年开始的。

此前的2011年1月,“陕茶一号”陕西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当年,“陕茶一号”选育人王衍成在双龙镇新华村建设19.5亩的标准化茶园。

2014年,“陕茶一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国内茶学专家鉴定认为,“陕茶一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填补了我国北部高纬度茶区优良茶树品种的空白。与此同时,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以‘陕茶一号’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这是“陕茶一号”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全省第一次大面积推广。当年,陕西省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0万亩”的目标,需要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以上。作为陕西第一个茶叶自主繁育品种,又是“陕茶一号”繁育地,汉滨区得天时地利人和,主动挑起推动“陕茶一号”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一棵树变成一片片茶园,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汉滨区坚持规划引领,形成了“三带两区”(环瀛湖茶叶产业带、县河至双龙茶叶产业带、大竹园至洪山至牛蹄茶叶产业带;牛山茶叶示范区和凤凰山茶叶示范区)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汉滨区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再到《汉滨区富硒茶产业追赶超越实施方案》《汉滨区2022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提质增效奖扶办法的通知》,都显示着汉滨区对“陕茶一号”的重视,也昭示着汉滨从“陕茶一号”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经营主体SC认证、品牌培育、加工机械购置、茶园改造提升、夏秋茶利用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渐形成。

汉滨区委、区政府还把茶叶产业作为全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汉滨区茶叶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将富硒茶列入全区重点产业链,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链长制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考核。在科研创新、关键技术环节、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等方面予以重点培育,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区富硒茶产业链更好发展。同时,打造“安康富硒茶·陕茶一号”公用品牌,建立汉滨区富硒茶产业链专家工作站,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提供综合性技术规程,出台了一系列奖扶政策文件,重点支持茶叶加工、茶园绿色防控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助推了茶叶品质和产量提升。

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晏坝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就该镇茶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设计,编制了《晏坝镇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茶产业建设“三带五区”(三带:吉河流域带、晏吉河流域带、乔吉河流域带;五区:金龙村、中坝村、泰山庙村、竹园村、联坪村、胡家沟村、双涧村、小沟村五个区域)总体规划,力争把境内3条河流建成茶叶示范带;双龙镇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双龙镇十里香河景观规划》,根据茶产业和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和功能设置并实施建设;瀛湖镇采取“南抓茶、北抓桑、枇杷鲜果抓中央”的发展思路,在玉岚片区的桥兴村、火星村、三星村、新建村、沙沟村、桂花村打造“南片区”“瀛湖万亩富硒岩茶”;大竹园镇实施“一园两线三区”建设,规划发展十里茶花园5000亩,提升改造茶园1万亩,建设集生态观光体验、民宿休闲度假、茶旅茶饮茶文化于一体的茶旅新镇;牛蹄镇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总体格局,围绕五年实现1万亩茶园的目标,将农业、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

从一棵茶树到层层叠叠的21万亩碧绿茶园,“陕茶一号”吸天地之精华而成

瀛湖镇新建村由原玉岚乡河东村和新建村合并而成,远离集镇、土地贫瘠、人口流失……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如何依托山水优势打造山林产业实现带贫益贫,这让村支部书记徐恒海犯了难。看着临镇种茶的成功,徐恒海动了心也有了主意,“双龙与新建相邻,地势相像、气候相同、土壤成分也极其相似,是不是也能在新建村的土地上种起来?茶要是种起来,新建村以后的发展就不愁了。”在徐恒海的鼓励下,村民们把茶树种下去了。目前,正值春茶丰产期的茶园,放眼望去,嫩嫩的芽尖青绿透亮,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耀眼的光泽,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

种茶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种茶。为了号召群众把“陕茶一号”栽满山山岭岭,汉滨区各镇纷纷通过召开座谈会、群众院落会等形式,向村民们宣传茶叶种植的优势和前景,并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市场经营主体负责人到全国各地观摩学习茶产业发展模式,增强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着热情高涨的群众,一批创业青年纷纷返乡发展茶叶。在晏坝镇中坝村、泰山庙村发展茶叶的安康山川秀美公司负责人雷虹原来经营渔业养殖,后来产业结构调整,她就琢磨着重新选择一个产业来发展。“正在这时,有个朋友邀请去晏坝转转,去了一看,晏坝的农民很淳朴,干部很务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镇上领导多次电话沟通,又给我了发展的信心,于是,我投资1000多万元,在晏坝发展2000多亩。”晏坝镇先后培育引进浩龙、山川秀美、钰丰、兴润、海龙、汉水韵、阳晨集团、硒牧园、康聚龙和千硒公司等10余家农业企业,实现茶园12个村全覆盖。

从安康市城区出发,向西南行驶89公里,就来到了凤凰山脚下的牛蹄镇。2012年,在北京已经闯出一片天地的陈荣堂、陈鸿昌父子毅然决定返乡回到牛蹄,先后投资1.6亿余元建设6000亩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绘就了一幅独具特色的“茶旅小镇”新图景。

从瑞士留学返乡的创业青年李峰,2016年开始在瀛湖镇沙沟村建设茶园,“沙沟村、新建村等几个村的茶树都是我回来以后种植的,现如今已经长得这么好了。”36岁的李峰站在茶园里,骄傲地说。跟着师傅学炒茶、跟着专家学茶叶管护、学习如何和采茶工人打交道……几年光景,这个留学回来的小伙子已经可以算是半个茶叶专家了。

在市场主体的带领下,各级党组织纷纷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老百姓通过茶叶产业致富。晏坝镇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合作新机制,建成茶叶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6个、区级2个、35个合作社和7个茶叶示范村,辐射带动群众1547户5600余人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以茶兴农、以茶富民的路子;瀛湖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镇600余户村民种植富硒茶;双龙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方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共建设茶产业园区23家、茶叶加工厂40余家,茶产业从业人员1.3万人……截至目前,汉滨区已建成“陕茶一号”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茶叶园区56个21.3万亩,双龙、晏坝、大竹园3镇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茶叶示范镇,晏坝镇成为全国“一镇一业”示范镇。

茶叶产业的前端重在管护,后端重在推广,让“陕茶一号”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是完善茶叶产业链的必需选择。汉滨区搭建茶叶论坛、博览会,开展春茶开园节、农民丰收节,举办茶事推介和生产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茶企走进西安开展“相约古城西安·品茗陕茶一号”系列活动,参加各种茶叶评比活动等,十指成拳画出同心圆,不断放大“陕茶一号”品牌效应,累计获得中茶杯、硒水鉴茶、世界红茶大赛、杨凌农交会后稷奖等参评奖项200余项。同时,成立了汉滨区茶产业协会,牵头制定“陕茶一号”建园技术规范、育苗技术规范、加工技术规程(绿茶)3项地方标准,完成了“陕茶一号”良种化、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完整步骤。目前,汉滨区获得“安康富硒茶”证明商标使用权茶企38家,茶叶绿色、有机认证产品18个。建成了安康富硒茶城,20余家区内茶企成功入驻运营,省内外开设汉滨富硒茶专营店100余家。

令人更加欣喜的是,2023年5月21日,由农业农村部、陕西省政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主办的2023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式上,发布了“陕茶一号”发展成果。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陕茶一号”又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水果园艺类),这是继黄金茶、中茶108之后的第三个茶叶品类全国主导品种。纷至沓来的喜讯,“陕茶一号”一步步推向国际舞台。

从卖茶叶到茶旅融合的优美风景,“陕茶一号”为乡村振兴融出“好钱景”

雨润千山时节,汉滨区的山山岭岭野花怒放,茶树吐绿,风光旖旎。走进大竹园镇东旭茶庄,茶农们穿行在茶垅间,正在采摘茶叶,翠绿的芽尖很快就装满茶篓。在茶叶基地里,一批批前来参加研学的学生正在体验采茶的乐趣。大竹园镇林江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单林江介绍说:“平均每天来园区游玩的游客就有三五百人,打造的研学基地,学生到我们茶园来体验采摘、加工、茶叶冲泡技术。茶庄内还有围炉煮茶、火锅体验、自助火锅、茶叶文化展示等项目。”

大竹园镇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绿色发展思路,打造融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研学为一体的茶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在蒿坪河两岸茶园点缀栽植樱花、脆红李等花果树木,形成四季有景、三季有果的靓丽风景线,发展茶乡体验游,在传统茶产业的基础上催生出茶旅融合新业态。

大竹园茶旅融合是汉滨茶叶产业延伸产业链的一个缩影。为做好茶旅融合大文章,汉滨区以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集群化,做强茶叶产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园区引领,项目扶持,规模经营,创新“支部+合作社(公司、园区)+农户”模式,深入实施“旅游+”,统筹推进民居、环境、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形成种茶、采茶、制茶、品茶,旅游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一体化循环发展之路。

双龙镇依托良好生态和茶叶园区,围绕“十里香河”民居改造,培育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农业示范园,持续推进茶旅产业深度融合;瀛湖镇把茶叶产业与民宿、农家乐、观光旅游融合,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感受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的瀛湖风韵;晏坝镇挖掘整理安康富硒茶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和历史故事,创新发展茶艺、茶道、茶事、茶俗,积极发展民宿、垂钓、稻鱼养殖经济,利用撂荒地治理,沿晏洞公路、晏吉河两岸,种植油菜,打造油菜花观赏长廊,带火“茶宴一条街”,发展稻鱼种养综合体,叫响“饮富硒茶、住农家屋、品稻花鱼、购农产品、游乡村景”的茶旅融合特色镇,促进茶旅、文旅、乡村游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生态旅游观光、乡土茶文化交流、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

茶,勾连着汉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连接着汉滨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更关乎着汉滨的生态、人文、产业和民生。汉滨区通过茶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完善了“路、水、电、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文化广场、绿化亮化、公厕等配套设施,不仅大大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还促进汉滨旅游“吃有特色、住有档次、游有路线、购有产品、娱有去处”。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折射出汉滨茶产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汉滨,借一片叶子盘活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以温润的茶韵茶情延伸产业链条,使一座座茶山、一片片茶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法宝。2023年,汉滨区茶叶产量达到 9500吨,实现产值 20亿元。茶产业,为汉滨开出“致富路”,融出“好钱景”,奔出“好前程”。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